胡智锋,565net必赢中文系1981级校友。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科科研处处长兼《现代传播》主编,565net必赢最新版讲座教授。
2010年7月8日上午,胡智锋教授从徐显明校长手中接过聘书,正式受聘为565net必赢最新版讲座教授。在胡教授母校之行来去匆匆的间隙,我们还是见缝插针地对其进行了访谈。
永远都是山大人
胡智锋教授深情地回忆起在山大读书时的美好时光,他1981年16岁时来到山大中文系读书,七年之后获得硕士学位后分配到北京广播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工作。他认为今天取得的成就主要就是得益于山大时打下的良好基础,他说自己永远都是山大人。
胡教授衷心感谢母校对他的聘任,他说这不仅是一种崇高的荣誉,更代表着一种神圣的使命,他一定会为学院的发展尽心尽力。在谈到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时,他敏锐地指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术研究一定要着眼于当下的政策环境、产业环境和技术环境,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解决好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专业性的命题。他说565net必赢最新版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一定要利用好565net必赢已有的良好声誉和扎实基础,并努力培育出具有山大特色和优势的新的生长点,进而实现学科建设的有力跨越,他说自己会尽全力贡献一份力量。
传媒研究要讲究方法
胡智锋多年来致力于影视理论的研究,尤以电视美学、影视文化、电视传播艺术研究见长,在这些领域的一系列学术成果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他的许多著作中,不论是整体的理论构架,还是具体的观点,乃至话语表达方式,经常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或者说充满了鲜明的创新品质。他认为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充满活力的、动态的中国电视实践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一个学者来说,有没有问题意识,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尽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独特路径,是衡量他学术理论价值和贡献的非常重要的尺度。这不仅对于实践性很强的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是重要的,对于其他学科的理论研究同样是重要的。
胡智锋的传媒研究取得很高的学术理论成就,他认为理论研究最常用的方法有三种,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这三种方法看起来是老生常谈,但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却是常用常新的。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来看,电视研究既不能是简单的实践描述,也不能是玄学式的纯理论概念。当前中国电视理论研究的格局,大概可以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两大类,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之间的冲突和对峙是显而易见的。他认为,两方各有其功能和价值,不能简单的用一方标准去要求、规范另一方,应当体现出学理性概括与实践性应用之间的高度结合。从历史与逻辑的结合来看,电视研究既不能对历史作简单的材料堆砌,也不能脱离历史作抽象的逻辑概括。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来看,电视研究既不能发简单的宏大叙事式的空论,也不能经验主义地就事论事。他赞赏从微观的“点”切入,延伸到宏观的“面”,或从宏观的“面”入手,牵连到微观的“点”,“点”与“面”的有机结合会使电视研究充满张力。
这三种方法的道理并不艰深,但是如何落实到特定的研究对象,恐怕离不开特定思维方式的支撑,胡教授分析认为正是辩证思维和中介思维这两种思维的娴熟灵活的运用,使他的研究常常另辟蹊径。辩证思维和中介思维这两种方式是并行不悖的,辩证思维强调的是对一个问题正反两个方面的思考与分析,而中介思维强调的是在一个问题正反两个方面的矛盾中去寻找、探求兼容并包、切实可行的中间路线或现实路径。辩证思维、中介思维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方法和武器。
做“现在进行时”的学者
为了使自己的研究更全面更前沿,各种类型的节目,胡智锋都亲自参与策划。新闻类的,专题类的,电视剧类的,纪录片类的,综艺类的,甚至青少类节目,胡教授都涉及过。这些工作当时大多是无偿的,而且还要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和一部分经费。为了保持研究的“前沿状态”,胡教授不计个人得失,终于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他先后参与了近百个电视频道、栏目、大型节目的策划和主创工作,是目前国内著名的电视策划人之一。
在学术研究和为人处世上,胡智锋追求的是“效率和品格”。他总是提前一周列出时间表,并且每天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样虽然事务繁忙,他的生活还是充实而井井有条。他为自己规定了“不追风,不逐热,不赶时尚,不争论,不偏执,不浮躁”的原则,要求自己拒绝诱惑,耐住寂寞,远离风头浪尖,踏踏实实搞好学术研究。